- 张作武;
<正> 丙烯腈于硝酸溶液中连续聚合直接纺丝(以下简称硝酸一步法)国外早有专利发表,但至今尚未见到有工业化生产的报道。我院通过对硝酸一步法的研究,选择了适宜的聚合触媒,掌握了深度转化的关键,确定了反应器的结构,解决了聚合体系的防爆问题,找出了适于纺制碳纤维原丝的纺丝液粘度及其控制方法,掌握了氰基水解对
1979年04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兴中;
<正> 苯加氢是制备环己烷普遍采用的方法。我厂改用副产氢气(80—85%H_2)以来,苯加氢工艺因氢气纯度差,利用率低,一直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一九七七年九月对原加氢工艺进行了改进,我们称之为两段加氢。生产实践证明,该工艺对于合理使用副产低浓度氢、提高氢的利用率有一定的意义,在我厂环己烷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79年04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一、前言环己酮肟是生产锦纶单体己内酰胺的中间体,工业上大都由环已酮和硫酸羟胺进行反应制得,并用氨中和反应析出的硫酸,生成副产硫酸铵。其反应式为:
1979年04期 12-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泉林;俞鑫森;
<正> 目前国内己内酰胺生产过程中,溶于硫酸铵溶液中的己内酰胺约占产量的5%。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回收这部分己内酰胺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回收方法多数采用溶剂萃取(几乎都以三氯乙烯为溶剂)。萃取液与三氯乙烯蒸发再生时所得水相组成及质量相似,故统称蒸发残液。将蒸发残液脱去水,真空下蒸得的己内
1979年04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洪照;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介绍了气液色谱法用于聚酯生产检验的发展状况,针对聚酯生产的原料、中间产物、成品及三废等方面,有选择地摘录了典型实例。
1979年04期 15-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方;
<正> 我国生产己内酰胺已有多年历史。通过生产实践,普遍认为提高羟胺二磺酸盐的水解度对改善己内酰胺质量有很大关系,有关资料也有报道,但却没有引起重视。自采用环己酮连续逆流肟化工艺以来,提高羟胺水解度对改善肟质量的重要性又被提出来了。为了使逆流肟化工艺日臻完善,作者对水解度的测定方法作了探索,认为此法
1979年04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永群;
本文着重讨论了 TPA 和 EG 直接酯化和 BHET 缩聚的反应历程、动力学以及有关的影响因素,同时对这些因素作了一定的理论解释。
1979年04期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江庆;
<正> 一、前言聚丙烯纤维(以下简称 PPF)由于原料丰富,便宜易得,又有优良的性能,例如耐磨、耐腐蚀和良好的力学性能,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巨大注意,国内也在大力组织攻关会战,力争为广大人民提供更为廉价的衣着纤维作出贡献。
1979年04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镜如;
<正> 前言负载金属催化剂,特别是周期表Ⅷ族过渡金属元素和ⅠB族金属元素的负载金属催化剂,在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原料工业生产工艺中较为广泛地使用,如表1所示。
1979年04期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仲芳;
<正> 一、涤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概述高分子化合物按其分子链的结构,有线型和体型两大类。线型高分子都是由几百至几千个链节构成,像一根链条。其分子量由数万到数十万不等。这种线型大分子,并不是挺直的,而是卷曲成各种各样的线团状而
1979年04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R nby;
<正> 1774年英国科学家 PRIESTLEY 和瑞典科学家 SCHEELE 发现了氧。1811年意大利人 AVOGADRO 发现氧是双原子分子。1848年英国人 FARADAY 发现氧是顺磁性的。1928年 MULLIKEN 指出氧分子电子结构的基态为三线态。三线态氧的两个未成对电子的自旋相互平行,即↑O=O↑。后来,CHILDS和 MECKE 用光谱数据证明了氧分子的激发
1979年04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1979年04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1979年04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