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鸿;王立久;
以聚苯胺/聚丙烯(PANI/PP)复合纤维为导电相材料,采用非连续密级配制备了PANI/PP复合导电纤维沥青混凝土,采用马歇尔试验法对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ANI/PP复合纤维掺量的增加,PANI/PP复合导电纤维沥青混凝土的稳定度、流值、空隙率均有增大趋势,复合纤维的质量掺量为0.8%时,沥青混凝土稳定度可增加近50%,流值增加100%。复合纤维的质量掺量为0.2%~0.8%时,纤维在沥青混凝土中分散均匀性好。
2008年06期 v.31;No.18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彦功;贾曌;
采用NaOH溶液对腈纶进行水解,表面接枝蛋白质制得改性腈纶。讨论了NaOH浓度、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对腈纶接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解反应温度80~90℃、NaOH溶液质量分数14%、水解时间15 m in时,改性腈纶接枝率较高。力学性能分析和电镜表面观察表明:在腈纶表面接枝大豆蛋白质,不仅可以赋予纤维表面完整的蛋白质覆盖层,而且还可以较好的弥补纤维因水解而产生的表面损伤和力学性能下降等缺陷。
2008年06期 v.31;No.18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航;辛浩波;杨锋;杨金凤;卢丹;
采用偕胺肟基螯合纤维对海水中的铀进行吸附,讨论了纤维制备条件对纤维吸附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螯合纤维偕胺肟化时间的延长,纤维的吸附铀量增大;含偕胺肟基团的纤维经过碱水解后,纤维吸附铀量增大,适宜的碱处理时间为24 h;螯合纤维对铀的吸附量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吸附时间超过48 h达到吸附饱和态,其饱和吸附量为2.6 mg/g。
2008年06期 v.31;No.18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曹清华;李京都;朱新生;吴建铨;沈风华;
利用双辊开炼机制备了聚丙烯腈(PAN)纤维增强改性道路沥青混合料,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PAN纤维用量增加,改性道路沥青的针入度和延度下降、软化点升高,断裂韧性、热老化性与耐疲劳性均有明显提高。当PAN纤维质量分数为3%时,改性道路沥青由溶-凝胶结构转变为凝胶型结构,形成完整交联网络,其抗裂性、温度敏感性、热老化性能及耐疲劳性最佳。
2008年06期 v.31;No.18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庞雅莉;孙洪利;卢玉和;
通过氩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引发、紫外辐射聚合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的二元共聚物[P(NIPA/AMPS)]接枝到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织物,研究了织物的温敏性、pH敏感性及成孔剂CaCO3的加入对其响应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射强度一定时,AMPS浓度、交联剂浓度是影响织物接枝率的主要因素。优化的接枝工艺条件为AMPS质量分数50%,交联剂质量分数5%,等离子体处理时间6 m in,处理功率240 W。该织物最低临界共熔温度约为38℃,其溶胀比随温度、pH值变化而变化,且其温敏性吸水-失水动力学曲线呈现快速响应性。该织物的湿态静水压为1 500 Pa,干态透气性为482 L/(m2.s),干态透湿性为2 010 g/(m2.d),吸水后具有很好的阻水性能,干态后仍保留了一定透湿、透气性。
2008年06期 v.31;No.182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姜猛进;宋晓庆;王斌;叶光斗;徐建军;
采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与聚乙烯醇(PVA)进行湿法复合纺丝制备PEG/PVA相变储能初生纤维,对PEG与PVA溶液的相容性、PEG的凝固性能、PEG/PVA纤维的相变潜热及纤维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EG 2000与PVA复合纺丝得到的相变储能初生纤维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PEG 2000与PVA的质量比小于3:10时,PEG 2000在纺丝过程中流失量较小,纤维截面随着PEG 2000含量的增加而由肾形向圆形变化。
2008年06期 v.31;No.182 17-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雅珍;杨雪静;阮诗平;高悦;
采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为引发剂合成聚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PF),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对PF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条件下的PF溶液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8%时,PF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符合聚丙烯腈纺丝要求。PF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储藏性能稳定,溶液颜色变化微弱。避免紫外光照射,添加抗氧剂,可提高PF溶液的抗氧化性能。
2008年06期 v.31;No.18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春华;陈红梅;吴德清;
以亚磷酸三乙酯、三羟甲基丙烷和甲基磷酸二甲酯为原料合成了环状磷酸酯,可作为涤纶织物浸轧用的环保型耐久阻燃剂。利用正交实验讨论了反应过程中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磷酸三乙酯:三羟甲基丙烷:甲基磷酸二甲酯的摩尔比为1.05:1:1.2,自制复合有机酸为酯交换反应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1%,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3 h,自制复合有机碱为加成反应的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0%,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8 h,酯交换反应收率95.0%,加成反应收率90.0%。合成的阻燃剂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和耐洗性能,用量超过100 g/L时,处理的织物经50次水洗可达GB/T5455—1997 B1级。
2008年06期 v.31;No.182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汪利;李虹;张永明;李磊;
利用熔融纺丝技术制备全氟磺酸离子交换纤维(PSAIF)。研究了PSAIF的热性能、化学稳定性及对Cu2+的离子交换性能;考察了PSAIF对Cu2+交换性能中动态、静态离子交换情况及其再生性能。结果表明:PSAIF适宜的纺丝温度为225℃,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Cu2+的交换属于吸热过程,离子交换的最佳pH值为4~5,动态交换结果显示PSAIF对Cu2+有较强的动态吸附能力,吸附与解吸速率较快,再生性能良好,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 ir和Freumd lich方程。
2008年06期 v.31;No.182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庆祥;赵瑞辉;王朝生;张传雄;詹领;王华平;
通过对熔体直纺大有光涤纶熔体输送过程的分析,建立了输送过程各管段中压力降、温升、特性粘数降以及停留时间等参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管段中参数的变化,得到了这些参数的权重分析式。结果表明:采用较低的初始熔体特性粘数(IV0),较低的初始熔体温度(T0),较高的初始压力(P0),增加生产能力对粘度降下降有利;而温升主要受IV0、T0及气相联苯温度(Tsb)的影响,较高T0及较低Tsb导致熔体温度下降更快;随着熔体输送能力增加,熔体在管道内的停留时间呈一阶递减指数形式下降,其他输送条件对其影响很小。
2008年06期 v.31;No.182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留阳;方建波;
采用聚丙烯腈(PAN)与丙烯腈(AN)/3-烯丙基-5,5-二甲基乙内酰脲(ADMH)共聚物共混湿法纺丝制备了PAN/AN-co-ADMH共混纤维,用质量分数1%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共混纤维进行了漂洗处理,探讨了氯漂条件对共混纤维氯含量的影响,考察了氯漂处理后的共混纤维的耐洗涤性及再生性。结果表明:随漂洗液温度升高和氯化漂洗时间增加,共混纤维中氯含量增加;漂洗时间继续增加,纤维氯含量增势变缓;纤维氯含量随洗涤次数或漂洗次数增加均减少。
2008年06期 v.31;No.18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邱华;葛明桥;
采用16对光纤传感器测量涤纶长丝在椭圆形网络器丝道截面上的运动情况,研究了加工工艺对长丝在网络器丝道内部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气压过小或过大时,长丝都不能在丝道内自由旋转,长时间停留在丝道的上部或顶端;加工气压为0.3 MPa时,有利于网络结的形成;加工速度对长丝在丝道内部的运动影响不大;长丝在丝道截面上的运动轨迹类似横置的数字8。
2008年06期 v.31;No.18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岳淼;张晨;杜中杰;励杭泉;
采用硅烷偶联剂处理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BO)纤维,利用常压射频低温等离子体对PBO纤维进行了表面处理,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等研究了处理时间对PBO纤维表面官能团和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通过单丝拔出实验测定PBO纤维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结果表明:经过常压射频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PBO纤维的表面形成了大量的极性基团,表面产生明显的凹坑,PBO纤维与树脂的粘接性能提高50%,纤维的拉伸强度下降5%。
2008年06期 v.31;No.182 41-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谭志银;
采用铜电极及银电极加工的三叶形微孔喷丝板进行PET纺丝,探讨了不同电极加工的微孔伴随工艺条件的变化对纤维异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纺丝工艺条件下,银电极比铜电极加工出的微孔纺制的纤维异形度高。在不同工艺条件下,铜电极及银电极加工的微孔对纤维异形度的影响具有一致性,采用银电极加工微孔有利于提高异形纤维的异形度。
2008年06期 v.31;No.182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阎松;啜国栋;
以钨酸锌/有机酸性添加剂为催化体系,在无有机溶剂、相转移剂的情况下,以质量分数30%过氧化氢为氧源,催化氧化环己烯合成己二酸,考察了有机酸性添加剂的种类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钨酸锌:有机酸性添加剂:环己烯:过氧化氢摩尔比为1:1:40:176,钨酸锌用量为2.5 mmol时,钨酸锌/磺基水杨酸催化体系的催化效果最优,反应8 h时,己二酸产率达81.8%,纯度为99.6%。该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己二酸产率仍可达到68%。
2008年06期 v.31;No.182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