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杰;
<正>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建厂十周年了,6月15日召开了庆祝大会。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韩哲一,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陈锦华同志出席了会议,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何正璋专程从北京前来向大会祝贺。上海市各部、委,办、有关局和驻沪三军的领导同志参加了大会,参加会的还有曾为一期工程出过力、流过汗的原总厂指挥部的部分领导同志、当年参加一期工程包建单位的领导同志、当年参加一期工程建设现已离厂的老同志以及本厂职工代表。大会由上
1982年04期 No.24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辽化化工二厂生产的乙二腈是尼龙66的中间原料,由己二酸在熔融状态下用气氨腈化制得。反应器为连续生产,由于乙二酸的腈化副反应较多,在反应过程中不断产生焦油状物,使反应器的列管和回收半腈的薄膜蒸发器逐渐堵塞,最后必须停车清焦,一个运行周期为100天。而清焦是一项经常要进行的困难工作,辽化化工二厂采用压力为680—720
1982年04期 No.24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在醇酮经硝酸氧化制取己二酸的过程中副产二元酸(主要为戊二酸、丁二酸)。从己二酸装置排出的二元酸中含有8.7%己二酸和33.7%二元酸。按辽化化工二厂己二酸装置设计能力计算,每年将随废液排出己二酸880吨,二元酸3400吨。原设计将二元酸废液送到废液废渣处理装置焚烧处理。辽化化工试验厂已研究成功废液中己二酸及二元酸的回收方
1982年04期 No.24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岳阳化工总厂研究院采用国产内压管式醋酸纤维素膜(φ内12mm),进行了超滤脱除直接纺丝锦纶短丝废水中的油剂,再经蒸发浓缩、减压蒸镏回收己内酰胺技术路线的试验,可使直纺锦纶短丝废水及三道五辊牵伸机废水(含已内酰胺约4.5%、纺丝油剂2000—5000 mg/1、COD>120000mg/1)得到了较好的处理。试验选定的工艺条件是;平均操作压力(第一组膜件)2—4公斤/厘米~2、温度35±5℃、膜面流速
1982年04期 No.24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亚丹;
<正> 南宁合成纤维厂和广西化学纤维研究所于1980年开始,共同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委和南宁市科委下达的《异形截面涤纶短纤维试制》任务,初步摸索了不同规格制品的纺丝成型条件,在生产设备上先后试纺出三叶形3、6以及三角形6等品种的异形涤纶短纤维。经南宁绢纺厂、南宁市毛纺厂、南宁市针织厂、南宁市羊毛衫厂等单位试用,分别混纺制成闪光腈纶针织绒,各式花呢及针织复制品,织物性能良好,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1982年04期 No.24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据报导,印度比哈尔首席部长将计划在巴劳尼建设一套己内酰胺装置。联邦工业部已经讨论了该建设项目的计划报告,西德 BASF 的专家们视察了巴劳尼基地。该装置年生产能力为5万吨己内酰胺,全部投资为12500万卢比,印度巴劳尼或马图拉石油化学公司将提供生产己内酰胺的原料。此外,比哈尔政府也计划在加雅建设一套投资
1982年04期 No.24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日本三井石油化学工业公司1964年,采用自己开发的方法,建成了第一套年产1.2万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装置后,对 DMT 生产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不断地摸索。1972年运用改进的方法,建成了第二套年产12万吨 DMT 的装置。至今此装置运转良好。新的三井法有三大特点。其一,为提高粗对苯二甲酸同甲醇酯化时 DMT的效率,采用了三段酯化工艺。一段酯化反应是在该公司开发的柱式反应器中进行,转化率尽量减低,虽然应用了使用大过量甲醇的原理,但在操作时,
1982年04期 No.24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Toray 公司专利报导,用一种能被碱液溶解除去的丙烯腈系纤维与聚酯纤维的热收缩混合物来制备聚酯织物,并对其织物进行碱溶解处理而制得的仿羊毛型膨体织物。例如7:93的丙烯酸一丙烯腈共聚物湿法纺丝,牵伸500%,经卷曲、切断制得丙烯腈系纤维。用其30%与70%聚酯纤维混纺成织物,于0.5%NaOH 溶液中,在95—98℃热收缩处理3分钟,然后在180℃定型30秒。再用3%的 NaOH 溶液在95—98℃经5分钟溶解除去丙烯腈系纤维。据说
1982年04期 No.24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Goldman Sachs 在他最近的合成纤维现代化中预言美国合成纤维工业的进展是缓慢的,然而还是健康的。1981年装运量减少1.6%,从1980年的330万吨降至1981年的320万吨,在1979年的最高水平上下降6.6%。但因存货对装运量的比率有好转,十二月份地毯纱的装运量增加,且输出形势较好。GoldmanSachs 预言1982年总装运量将适当增加3%,据说这
1982年04期 No.24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日本信州大学工学部教授小山恒夫等人开发的气相成长法碳纤维,在纤维的特性和制法上都有优点。气相成长法碳纤维的制法,是在电炉中的基板上放置100—300埃的铁粒子,然后于约1050℃时,氢和轻质汽油进行反应。以往碳纤维的制法,在用腈纶作原料时,先将原料制成丝,然后进行热处理。气相法碳纤维同现有碳纤维比较,性能也特别好。现有的碳纤维是用腈纶和沥青制的,提高弹性
1982年04期 No.24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日本宇部兴产开发了用于尼龙树脂镀铬等金属的新技术,可用作汽车轮盖等,已进入了商品化生产。近年,汽车工业界为了降低成本、减轻重量而盛行采用树脂。但是过去使用于轮盖等的 ABS 树脂一般都认为耐热性存在问题。尼龙树脂由于抗热变形强、耐冲击性高,使用该开发技术又可增加金属
1982年04期 No.24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殷滨亭;
<正> 我国合成纤维的发展是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起步的。在这段时期,合纤工业的发展特点是:主要依靠自己的科研设计力量,借助国外有限的技术资料进行探索性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同时引进了少量的成套装置。如自行设计投产的千吨级苯酚法己内酰胺的生产装置,开创了我国锦纶的生产,还开始了环己烷氧化法己内酰胺的研究和设计,建立了五千吨级的生产装置。根据当时
1982年04期 No.24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顾尧;
<正> 1935年卡罗瑟斯(W.H.Carothers)研究成功了用己二酸和己二胺缩聚成"尼龙66"聚合物,1936到1937年发现用熔融法纺丝制造尼龙66纤维的技术。1939年底由美国杜邦公司工业化。1938年德国 IG 公司施拉克(Schlack)研究成功用单一的己内酰胺为原料用ε-氨基己酸作引发剂加热聚合制成聚己内酰胺,1939
1982年04期 No.24 5-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正> 生产羟胺的方法有拉西法、硝酸根还原方法、一氧化氮还原等方法,各种方法均有工业化生产的报导。拉西法生产硫酸羟胺是开发较早的方法,在己内酰胺生产中,我国采用此法已有廿多年的历史。在拉西法生产硫酸羟胺的过程中,影响羟胺收率和质量的因素很复杂。过去由于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工作不够充分,使羟胺生产仍存在着收率低、质量不稳定等急待解
1982年04期 No.24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万学适;唐寿生;
<正> 环己酮是生产己内酰胺的中间体,一般用环己烷液相空气氧化法制造。氧化催化剂如环烷酸钴、辛酸钴等有机酸钴盐。但是,这类催化剂在氧化过程中,钴离子易与氧化液中酸性副产物形成沉淀,影响催化效率;反应产物收率低。同时,因收率低,副反应比重较高,易产生易结壁树脂状物质,造成堵塞。国内氧化收率尚未超过66%。因此,
1982年04期 No.24 16-1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晓华;黄洁;姚竺娣;许宝玲;
<正> 一、概述目前尼龙6切片或纤维可萃取物含量,大多采用先将高聚物溶于浓硫酸中,然后用水将高分子析出,分离溶解于水的低分子,用重铬酸钾氧化,再用硫酸亚铁铵还原,然后用高锰酸钾滴定。再计算出聚合物中可萃取物的含量,此测定方法步骤多,操作麻烦。本文介绍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聚酰胺
1982年04期 No.24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德润;
<正> 一、前言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的纯度能否达到纤维级标准,是它能不能在工业上生产的关键。Witten 法纯化 DMT 是通过结晶和精馏两步实现的。而结晶是其中重要的一步。苯二甲酸二甲酯有三种异构体,把 DMT和它的异构体分离的结晶操作有间歇法与连续法之分。间歇法所需设备容量大,生产能力低,设备总吨位高。连续法不仅减少了设
1982年04期 No.24 23-2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安邦;沈曾民;
本文着重介绍,在制取碳纤维时,于碳化过程中加入甲烷、盐酸,四氯化碳等热解补强气氛,可大幅度改善碳纤维的强度、柔曲性和表面性能,使碳纤维更适于制造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另外,对各种补强剂的作用机理作了初步评述。
1982年04期 No.2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其庠;姜凯;王慧芬;刘德山;赵安赤;洪炜;
<正> 在 N—烷基取代的酰胺——金属盐溶剂体系中,用对苯二胺(PPD)和对苯二甲酰氯(TPC)进行低温溶液缩聚,制备芳纶—1414树脂——聚对苯撑对苯二甲酰胺(PPTA)时,常加入三级胺作酸吸收剂以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关于三级胺的作用机理已有一些报导。M.Panar 等人认为,三级胺吸收反应中析出的 HCl,防止 HCl 与 PPD 或中间产物成盐,保证了端氨基的活性,加速了聚
1982年04期 No.2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曾汉民;丛广民;郭锡坤;简念保;杨二全;
<正> 近年来,对功能性纤维(如离子交换纤维、活性纤维)的研究发展很快,主要方法是向纤维表面引入反应性基团,使纤维变成反应性纤维,或者同时增大纤维的比表面积,使其成为具有更大的物理或化学吸附能力的活性纤维,用于处理废液、废气或防臭、防毒、净化水等方面。聚丙烯腈(PAN)纤维在空气中经过220
1982年04期 No.24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敏元;
<正> 有机电解合成法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中期有名的柯尔贝(Kolbe)反应发现后,使它的发展更是经历着成功和失败的反复较量,因为一种合成工艺的优越与否,有没有生命力,首先取决于它的经济性,即在经济上的竞争能力。本世纪初由于催化剂在合成上的应用,使有机电解合成的发展受阻,但到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孟山都公司发表了用电解法合成己二腈的工
1982年04期 No.24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曲宗禄;
<正> 由电石经乙炔合成醋酸乙烯(VAc)并进一步制造聚乙烯醇(PVA)的工艺路线(简称电石法),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自七十年代以来已逐步被乙烯法所取代。例如美国1980年 VAc 的总产量为121万吨,其中112万吨是乙烯法生产的。但是,在当今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石油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又有人提起了电石法。如日本电气化学公司迫于石脑
1982年04期 No.24 44-4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锁川;
<正> 理想的丙纶纺丝成形过程应是稳态的,熔体通过喷丝孔流出的几何形状和分子结构应有规律的变化。但因纺丝温度、喷丝板的几何形状和冷却成形条件等因素的变化,造成丝束从喷丝板到卷绕产生了几何形状和分子结构的变化,而冷却成形应是首要因素。成形控制不好就会使毛丝多、并丝多、缠辊、成品疵点多、超倍长多、三不匀大,严重时则无法生产,因此如何控制丝束的冷却成形
1982年04期 No.24 49-5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星星;
<正> 在合成纤维长丝加工的发展中,把牵伸与假捻变形合并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当采用连续牵伸假捻变形时,必须注意如何获得充分的拉伸比以保证丝具有足够的强度。当拉伸与假捻分开进行时,要获得充分的拉伸比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当拉伸与假捻同时在热定型区进行,人们通过对丝的深入观察发现,纤维的外层与内层所产生的形变是不同的。这是发生断丝的重要原因。以往
1982年04期 No.24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