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密雪;孙祝林;吕永根;
选用2种中间相沥青为原料,经熔融纺丝得到2种中间相沥青纤维,以乙醇水溶液和二甲基硅油(DSO)水乳液为集束液,对沥青纤维进行集束、干燥、氧化处理,研究了经集束、干燥和氧化后沥青纤维束的集束性和抗并丝性,通过集束液与纤维的接触角、粘附功以及干燥和氧化后纤维的悬垂度表征了集束液的性能及沥青纤维在干燥、氧化过程中的并丝行为。结果表明:沥青纤维的并丝行为与沥青纤维的结构及集束液的性质相关,集束液对沥青纤维的软化和溶解是导致沥青纤维并丝的主要原因,对于氧化起始温度较低的沥青纤维,选择适当的集束液可以达到集束和抗并丝的目的;以乙醇水溶液作为集束液,质量分数小于1.0%时,与纯水相比,其接触角和表面张力减小、粘附功增加,对沥青纤维的集束性好,但质量分数高于5.0%时,因乙醇对沥青纤维的微溶解引起沥青纤维束单丝之间并丝;DSO水乳液作为集束液对沥青纤维的集束能力较好,当DSO质量分数不超过0.01%时,沥青纤维具有集束和抗并丝能力,但因为DSO沸点高,对沥青的溶解作用强,DSO浓度较大时沥青纤维在氧化过程中并丝严重。
2020年04期 v.43;No.25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宾宾;
以碳纤维快速固化预浸料(ACTECH1201/SYT45)为成型材料,选择汽车车身典型零部件加强梁作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汽车加强梁零部件的快速模压成型工艺及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快速模压成型工艺制得的碳纤维汽车加强梁零部件,其模压成型周期短,成型时间小于等于8.5 min;加强梁零部件的表面无褶皱、白斑、凹陷、气泡、外来物等缺陷;汽车加强梁零部件的固化度为100%,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20℃,厚度为3.01~3.36 mm,厚度均在公差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2020年04期 v.43;No.252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峒舟;赵刚;袁钦;徐剑;陈友汜;
采用不同结构的二酐、二胺单体设计制备了含对称结构单元和含不对称结构单元的聚酰胺酸(PAA),通过静电纺丝分别制备PAA、聚丙烯腈(PAN)、PAA/PAN复合物的纳米纤维膜(ENFs),将ENFs在空气中热稳定化后,在1 000℃的氮气气氛中碳化,制成不同前驱体的静电纺碳纳米纤维膜(ECNFs);研究PAA结构单元的对称性及PAA与PAN的复合对ENFs的热稳定化、碳化行为以及ECNFs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不对称结构单元PAA的ENFs碳化收率较高,制备的ECNFs石墨微晶尺寸较大;将含不对称结构单元PAA与PAN复合时ENFs在1 000℃碳化时质量保持率达45%,且得到的ECNFs的石墨微晶尺寸与平均堆叠层数分别达1.69 nm和4.71,优于其他前驱体的ECNFs的微晶结构;PAA中的不对称结构单元及其与PAN的复合都有助于提升ECNFs的电导率,复合物的ECNFs的电导率最高可达9.08 S/cm;含不对称结构单元PAA与PAN形成了良好的协同碳化效应,可促使ECNFs的石墨晶粒的堆积和生长,提高ECNFs的导电性能。
2020年04期 v.43;No.252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益敏;汪伟;
以聚乙烯醇(PVA)为柔性基材,选用具有优良导电特性的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和氯化锂(LiCl)作为导电材料,应用微流控技术可控产生的喷射液流为模板,通过快速界面交联反应连续可控制得PVA/PEDOT-PSS导电水凝胶微纤维,研究了PVA/PEDOT-PSS导电水凝胶微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VA/PEDOT-PSS导电水凝胶微纤维表面光滑、致密,其直径约为435μm,内部为三维多孔结构;PEDOT-PSS质量分数为0.5%的PVA/PEDOT-PSS导电水凝胶微纤维的拉伸强度最大,该纤维未经含LiCl的乙二醇/水(EG/H_2O)溶液浸泡的断裂应变约368%,拉伸强度为1.27 MPa,而经含LiCl的EG/H_2O溶液浸泡过的断裂应变升至约454%,拉伸强度升至2.51 MPa;经含LiCl的EG/H_2O溶液浸泡的PEDOT-PSS质量分数为0.5%的PVA/PEDOT-PSS导电水凝胶微纤维,具有较宽的应变传感检测范围(应变可达300%),能快速(响应时间约180 ms)、灵敏(0~150%应变时灵敏度系数为1.88,150%~300%应变时灵敏度系数为3.00)、重复、稳定地检测外力拉伸作用下的应变变化,实现对人体不同部位运动的实时灵敏检测。
2020年04期 v.43;No.252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3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蔡艳霞;陈兴刚;
采用氢氧化钾(KOH)溶液对对位芳纶进行表面预处理,以硝酸银(AgNO_3)和氨水制备银氨溶液作为施镀液,利用化学镀银法制备金属化对位芳纶,研究了AgNO_3浓度和施镀时间对金属化对位芳纶的镀层形貌、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化学镀银过程中对位芳纶表面银(Ag)的沉积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通过单一变量法实验,化学施镀温度为50℃、AgNO_3浓度为0.5 g/L、施镀时间为50 min时,镀银效果好,制备的金属化对位芳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金属化对位芳纶表面的Ag层分布均匀、Ag晶粒尺寸为21.04 nm,纤维表面电阻达1.5Ω/cm、断裂强度为18.9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3.9%,断裂强度比原丝仅下降8.3%,不影响纤维的使用性能;随着施镀时间的增加,金属化对位芳纶表面Ag的沉积速率显著降低、增重率逐步增加。
2020年04期 v.43;No.252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周柄岑;吴瑶;孔海娟;倪雨萌;晏其凤;冯龙;
采用光纤激光器对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表面进行处理,通过研究激光的光斑直径(D_g)和Z轴距离(L_Z)的关系,研究了L_Z对CFRP表面形貌、结构,以及对CFRP与铝合金单搭接接头胶接拉伸剪切强度(τ)的影响。结果表明:L_Z为5~25 mm时,随着L_Z的增加,D_g增大;L_Z为20 mm时,激光处理后的CFRP表面的环氧树脂基本去除,碳纤维几乎没有被破坏,排列仍然规整,环氧树脂去除的效果较好,且其表面烧蚀率最大为7.6 g/s,CFRP与铝合金单搭接接头的τ最大为15.46 MPa。
2020年04期 v.43;No.252 30-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燕;马海燕;王城;徐锦锦;
为了研究聚苯硫醚(PPS)单丝高温环境下的使用性能,选择直径为0.2,0.4,0.6,0.8 mm的大直径PPS单丝,在一定的温度与时间下进行热处理,研究了PPS单丝的结构及热处理条件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S分子结构中具有耐热的苯环结构,PPS单丝的熔点为282.4℃,在500℃以下无质量损失,在550℃左右质量损失率最大;对于较小直径(0.2 mm)的PPS单丝,当热处理温度低于200℃时,PPS单丝的断裂强度没有变化,在220℃条件下连续使用60 min,PPS单丝断裂强度下降1.4%,但不影响其使用性能;对于较大直径(0.4,0.6,0.8 mm)的PPS单丝,在热处理时间72 h条件下,当热处理温度为220℃时,3种PPS单丝的断裂强度保持率均在90%以上,在热处理温度220℃条件下,当热处理时间低于100 h时,PPS单丝断裂强度无损失,而热处理时间超过100 h后,PPS单丝断裂强度下降明显;较大直径PPS单丝连续使用环境温度应不超过220℃,在220℃条件下连续使用时间应尽量低于100 h。
2020年04期 v.43;No.252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俞佳欢;于俊荣;胡祖明;王彦;诸静;
采用低温溶液法共缩聚反应合成了2,4-二氨基苯磺酸改性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MIA)共聚物,并以改性PMIA溶液为制膜原料,采用相转化法制备改性PMIA超滤膜,探讨了铸膜液PMIA浓度和凝固浴浓度对改性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改性PMIA超滤膜的耐氯性能并与未改性的PMIA超滤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红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所制得的产物为目标产物,即第三单体2,4-二氨基苯磺酸被成功地引入到了大分子链之中;当铸膜液中改性PMIA质量分数为14%,凝固浴温度为20℃,凝固浴中N,N-二甲基乙酰胺质量分数为10%时,制得的改性PMIA超滤膜的综合性能最佳,其纯水通量可达352.19 L/(m~2·h),对牛血清蛋白截留率为89.04%;改性PMIA超滤膜的耐氯性能在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均比未改性PMIA超滤膜的要好。
2020年04期 v.43;No.252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金亮;麻文效;温开琦;
为拓展聚乳酸(PLA)纤维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以交联剂及壳聚糖(CTS)对PLA纤维进行接枝改性,使CTS固定于PLA非织造布之上,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了CTS接枝改性PLA非织造布的工艺条件;研究了CTS接枝改性PLA非织造布的性能。结果表明:CTS接枝改性PLA非织造布的较佳工艺条件为交联剂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0.2 g、壳聚糖质量浓度10 g/L、浸渍温度60℃、浸渍时间6 h、焙烘温度120℃、焙烘时间3 min,使用醋酸和蒸馏水进行润洗;CTS接枝改性PLA非织造布的透气性为14%,导湿性为15 mm,平均抗弯长度为16.82 cm,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率为77.1%,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64.5%,具有优良的透气性、导湿性、硬挺度和抗菌性。
2020年04期 v.43;No.252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钱伯章;
<正>2020年7月6日,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简称齐鲁石化)"环保型干法腈纶纺丝新工艺DMAC溶剂法"通过了专家组评审鉴定。专家组成员一致认定,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剂干法腈纶生产综合技术属国内首创,实现了干法腈纶纺丝工业生产技术的新突破。评审专家组由中国化纤协会副秘书长薄广明、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张旺玺、山东理工大学傅忠君教授、山东齐信安全评价公司徐光明教授级高工等组成,分别在齐鲁石化腈纶厂主会场、北京和河南分会场听取溶剂替代工作汇报,并进行了现场察看与技术质询。他们一致认为腈纶厂溶剂替代过程中安全环保受控、生
2020年04期 v.43;No.252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英芝;
<正>2020年7月26日,河南恒通200 kt/a莱赛尔纤维项目在河南周口市太康产业园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总投资46亿元,规划用地面积600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产能100 kt/a,总投资23亿元,一期达产后,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利税6亿元,吸纳就业1 000人。项目全部建成后,莱赛尔纤维
2020年04期 v.43;No.252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伯章;
<正>2020年6月15日,大庆石化腈纶厂中试科研基地成功生产出新型植物抗菌腈纶。经国内专业部门检测,使用这种新型植物抗菌腈纶制成的纺织品洗涤50次以后依然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由于抗菌剂均匀分布在纤维分子结构内,这种植物抗菌纤维耐水洗且抗菌效果持久,经专业机构检测,这种植物抗菌纤维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抑菌率达到95%~99%。这种新型植物抗菌纤维可用于制作内衣、睡衣、运动衣、袜子等贴身服饰以及宾馆、医院、
2020年04期 v.43;No.252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德诚;
<正>近年来,日本化学纤维的生产和出口呈减少趋势,但进口呈增加趋势,工厂消费缓慢增加。2019年,日本的化纤进口转为减少,工厂消费也变为减少。2019年日本化纤工厂消费量为899 kt,比2018年下降6.7%。从纤维用途看, 相比2018年,2019年服装用化纤消费量从176 kt下降为161 kt,下降9.0%;家庭装饰用化纤消费量从483 kt下降为451 kt,下降6.8%;产业用化纤消费量从293 kt下降为278 kt,下降
2020年04期 v.43;No.252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宁来;
<正>2020年6月8日,新凤鸣集团"2 000 kt/a功能柔性定制化短纤维新材料"及"1 000 kt/a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项目参与集中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110亿元,建造聚酯楼、纺丝楼、辅助车间、仓库、公用工程等。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短纤维工艺技术,配置自动化智能化设施,投产
2020年04期 v.43;No.252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伯章;
<正>2020年6月16日,上海化学工业区举行英威达尼龙化工己二腈生产基地的奠基仪式,标志着总投资超过70亿元、400 kt/a的己二腈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生产基地是英威达长期战略投资的重要一步,也是上海化工区打造从己二腈到高性能纤维完整尼龙66产业链的关键一步。己二腈生产基地建成后,上海将拥有从己二腈到高
2020年04期 v.43;No.252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英芝;
<正>2020年7月3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批准《循环再利用聚酯(PET)原料回收规范》(T/CCFA 00008—2020)和《车内饰用循环再利用涤纶短纤维》(T/CCFA01046—2020) 2项标准为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团体标准,自2020年8月1日起在行业内实施。《循环再利用聚酯(PET)原料回收规范》(T/CCFA00008—2020)的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循环再利用聚
2020年04期 v.43;No.252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伯章;
<正>2020年5月27日,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凯泰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中纺院(浙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浙江中纺标检验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PE复合纺凉感纤维及其制品的产业化开发"验收会在绍兴市科技局召开。验收组听取了项目实施工作与技术总结报告,审查了产品检测报告、经费审计报告和用户意见等相关资料,查看了产
2020年04期 v.43;No.252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德诚;
<正>2020年6月26日日本化纤协会《新闻稿》发表了日本2020年5月化学纤维生产与库存概况。(1)生产动向化学纤维产量为60 566 t,同比下降13. 2%。其中,合成纤维产量45 931 t,同比下降16. 7%。从主要品种看,锦纶长丝产量为5 479 t,同比下降21. 7%;腈纶短纤维产量为5 852 t,同比下降44. 8%;涤
2020年04期 v.43;No.252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建华;张藕生;
简述了碳纤维上浆剂的分类及作用,重点介绍了碳纳米材料在碳纤维上浆剂中的应用,包括碳纤维上浆剂中碳纳米材料对上浆剂稳定性、碳纤维表面特性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作用。碳纤维上浆剂可分为溶剂型、乳液型、水溶性上浆剂,采用上浆法可以通过碳纤维上浆工序直接将碳纳米材料引入碳纤维表面。通过对上浆剂中的碳纳米材料进行改性,引入带同种电荷的官能团,可降低上浆剂乳胶粒子的团聚,提高上浆剂的稳定性,增加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和改变碳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的物理锚定作用与化学键合作用,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指出通过化学键将改性碳纳米材料接枝到上浆剂主浆料分子上,可以缓解碳纳米材料的团聚,使碳纳米材料更均匀地包裹在碳纤维表面,进一步改善碳纤维表面特性和复合材料界面性能,这是未来碳纳米材料上浆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0年04期 v.43;No.25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孙长福;
综述了间苯二甲胺(MXDA)的生产技术与应用进展。工业上以间二甲苯为原料,经气相氨氧化制得间苯二腈(IPN),再通过催化加氢制得MXDA,该合成路线第一步间二甲苯氨氧化制备IPN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第二步IPN催化加氢制备MXDA可采用釜式间歇加氢或固定床连续加氢工艺。日本三菱瓦斯化学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MXDA生产商,采用固定床连续加氢工艺,合计生产能力50 kt/a,国内IPN合计生产能力32 kt/a左右,MXDA生产能力6.5kt/a。MXDA除部分用于合成环氧树脂固化剂、间二甲苯二氰酸酯外,主要用于生产尼龙MXD6,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国内亟待发展的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我国应重点围绕加氢催化剂,固定床连续工艺流程和分离工艺开展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XDA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2020年04期 v.43;No.252 54-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9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王伟;王卉;陈卓;
回顾了2019年国内外己内酰胺行业供应及需求状况。分析了近5年国内外己内酰胺产能和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价格走势。2019年全球己内酰胺生产能力为7 792 kt/a,消费量为6 400 kt左右;国内己内酰胺生产能力为4 090 kt/a,产量为3 170 kt,进口量为202.1 kt,表观消费量为3 371.9 kt;预计至2025年,国内己内酰胺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生产能力将超过5 200 kt/a,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建议通过拓展应用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延伸产业链,实现己内酰胺产业绿色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
2020年04期 v.43;No.252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黄瑞丽;
介绍了国内环己酮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以及下游消费应用现状,并对今后国内环己酮的发展提出建议。目前,工业生产环己酮的方法主要有苯酚法、环己烷氧化法、环己烯水合法三种,其中环己烷氧化法为主流方法,但反应过程中综合收率相对较低,反应需消耗大量的氢气,环己烯水合法具有本质安全、环保、成本低的特点,发展速度快,一些拟新建装置均计划采用该工艺。近年来,国内环己酮产能、产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国内环己酮生产能力为5 550 kt/a,产量为4 180 kt,预计随着国内己内酰胺产业链一体化的加快,2020—2023年国内环己酮新增产能将达3 600 kt/a。国内环己酮最大的消费领域是己内酰胺,其次是己二酸,2019年分别占环己酮消费的比例为69%,26%,预计随着己内酰胺新建产能的投放,己内酰胺占环己酮的消费比例会进一步提高。2015—2019年国内环己酮市场价格在6 000~14 000元/t之间波动,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预计2020年环己酮市场均价在8 000元/t左右。建议通过拓展环己酮下游应用领域,同时加强环己酮中间产品环己烷、环己醇的应用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0年04期 v.43;No.252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青青;
针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装置常规的生产工艺流程中,酯化蒸汽的回收利用仅用来预热回用乙二醇(EG),其利用率低且流程繁琐的缺点,提出了PET原料系统的优化设计。即在浆料调配槽和第一酯化釜间,增设浆料预热器,用酯化蒸汽预热浆料调配槽出口的浆料,将浆料预热至80℃后再进入第一酯化釜,通过提高原料温度来降低第一酯化釜的热媒消耗;在浆料预热器顶部设置不凝气的排放装置,以使其顶部的不凝气可跟其他尾气一起送至热媒站焚烧处理;浆料预热器设置旁通管线,以保证浆料预热器的清洗,使PET装置平稳运行;浆料预热器选用立式内外凹凸特型管,能有效提高换热效率,避免浆料堵塞,缩短预热器的清洗周期,且占地小,实现在不增加公用工程消耗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利用酯化蒸汽的能量提升原料温度。选择立式内外凹凸特型管换热器作为浆料预热器加热PET装置的全部浆料的流程优化设计,为PET企业酯化蒸汽的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于600 t/d PET装置,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68.27万元。
2020年04期 v.43;No.252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刚;
介绍了双氧水装置氧化尾气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装置、碳纤维吸附处理装置和活性炭吸附处理装置的工艺流程和运行情况,对比分析碳纤维吸附处理装置和活性炭吸附处理装置的优缺点,针对尾气处理装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实施生产控制优化和设备改造等措施,并提出纯氧氧化工艺设想。结果表明:碳纤维吸附处理装置操作简单、运行成本较低、投资较小,其处理效果与活性炭吸附处理装置的相差不大,更适合用于双氧水装置氧化尾气处理;通过控制生产工艺参数、增加过滤器除沫器、优化工艺流程等措施,提升了尾气处理装置运行稳定性和排放出口气体的合格率,出口尾气合格率达100%,碳纤维吸附处理装置出口尾气有机气体含量低于30 mg/m~3,活性炭吸附装置出口尾气有机气体含量低于20 mg/m~3;在空分装置能够提供足够纯氧的条件下,双氧水装置氧化单元采用纯氧氧化工艺具有可行性。
2020年04期 v.43;No.252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冷松原;戴建军;
针对羟胺肟化装置的汽提塔再沸器频繁出现换热管泄漏的情况,分析了再沸器换热管的腐蚀现象、金相显微组织、设备运行操作、进料组分和安装高度等,提出了改进方法并进行实施。结果表明:汽提塔再沸器换热管内壁有明显的点蚀、坑蚀及穿孔情况,被腐蚀穿孔部位主要集中区域在气液分界处;腐蚀处附近未发现夹杂物等明显冶金组织缺陷;设备运行操作正常;进料组分中不存在氯离子腐蚀;塔内控制液位低于再沸器上管板的高度。提出的相应措施为:将再沸器安装高度整体下移400 mm,确保汽提塔液位精准控制在40%;将再沸器的换热器分成上下两部分结构,有利于维修时拆装方便;换热管材质依然选择304L不锈钢。经过改进后的再沸器自2018年10月投入使用以来其运行稳定,未发生列管泄漏事故。
2020年04期 v.43;No.252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