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鹏;刘红飞;王朝生;陈向玲;王华平;
通过共聚反应合成了含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乙二醇(PEG)及其添加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G嵌段共聚物,经熔融纺丝制备PET-PEG共聚酯纤维。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共聚酯的结构及其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氢谱证实了共聚酯为PET-PEG目标产物;随着PEG相对分子质量从800增加到6 000,PET-PEG共聚酯的熔融温度从243.97℃增加到253.55℃,冷却结晶温度从176.32℃增加到189.25℃,表面接触角从74.2°下降到62.3°,共聚酯纤维在标准环境下的回潮率从0.51%增加到0.68%;在PEG相对分子质量为2 000时,添加PEG相对对苯二甲酸(PTA)质量分数为0~20%时,共聚酯的熔融温度与冷却结晶温度随着PEG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共聚酯纤维的回潮率呈指数增加;PEG添加量相对PTA质量分数为20%时,共聚酯可纺性较差;XRD表明PEG在结晶过程中并不进入PET晶格中,为了保证共聚酯的良好吸湿性能和力学性能,PET-PEG的共聚合反应时,PEG适宜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000,添加量相对PTA的质量分数为10%。
2015年01期 v.38;No.21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周静宜;张大省;王春梅;李进;
选用高收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HSPET-1)与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高收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HSPET-2)与共聚醚酯(COPEET)作原料,经过纺丝、拉伸及热定型工艺分别制备了HSPET-1/PTT和HSPET-2/COPEET并列复合纤维,探讨了双组分并列复合纤维热收缩率差异的形成与控制。结果表明:双组分适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冷结晶温度是制定并列复合纤维加工工艺条件的基础;拉伸-定型工艺是决定并列复合纤维双组分取向和结晶结构差异的重要手段;HSPET-1/PTT复合纤维的熔融热焓为65.06 J/g,与HSPET-1和PTT单组分纤维的熔融热焓的加权平均值接近;双组分收缩率的差异是并列复合纤维受热过程中形成三维立体卷曲结构的推动力,这种热性能的差异决定着并列复合纤维的卷曲弹性;随着热定型温度升高,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增大,卷曲弹性率提高。
2015年01期 v.38;No.219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勇;吉鹏;王朝生;
为了改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的亲水性能和抗静电性能,需对PET进行改性,以高含量相对分子质量为6 000的聚乙二醇(PEG)作为反应型改性组分,并添加一定含量的无机抗静电剂作为改性助剂,制备了PET纤维用亲水抗静电PET-PEG共聚酯功能母粒,并对母粒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证实了所制备的PET-PEG共聚酯为目标产物;高含量PEG分子柔性链段的引入降低了PET-PEG共聚酯的熔点和热稳定性,且赋予了吸湿、抗静电性能;母粒中PEG的质量分数为100%(相对对苯二甲酸)较适宜,此时PET-PEG共聚酯母粒的特性黏数为0.847 d L/g,熔点为237.0℃,色相b值为21,表面接触角约25°,吸水率达到85%,体积比电阻达到7.4×107Ω·cm。
2015年01期 v.38;No.219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李双江;沈伟波;孔海娟;王涛;袁象恺;滕翠青;余木火;
采用低温溶液缩聚法,在刚性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聚合体系中引入柔性第三单体3,4'-二氨基二苯醚(3,4'-ODA),得到了比浓对数黏度较高的改性PPTA树脂,讨论了3,4'-ODA含量对改性PPTA的比浓对数黏度、结晶性能、热性能和溶解性能以及改性PPTA薄膜的表面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3,4'-ODA含量的增加,PPTA的溶解性变好,能够有效推迟聚合反应相转变的时间,提高相对分子质量;当3,4'-ODA摩尔分数为0~5%时,随着3,4'-ODA含量的继续增加,改性PPTA相对分子质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结晶度从54.21%下降为44.73%,但却仍能保持良好的耐热性能,最大分解温度均在590℃左右;引入少量的3,4'-ODA后,改性PPTA溶解性变好且制得的薄膜力学性能良好;当3,4'-ODA摩尔分数为2%时,改性PPTA比浓对数黏度最大为3.57,其薄膜的强度和模量最高,强度为96.30 MPa,模量为2.67 GPa。
2015年01期 v.38;No.219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郑丹;范小敏;许晓锋;郑庆康;
为了改善对位芳纶的染色性能,采用避蚊胺N,N-二乙基-间甲基苯甲酰胺(DEET)作为分散染料(分散蓝2BLN)染色载体对对位芳纶进行载体染色,研究了DEET对对位芳纶结构、染色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DEET处理后,对位芳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结晶度和力学性能基本不变;对位芳纶进行分散染料高温高压载体染色,当分散蓝染料对纤维的质量分数为2%,染色温度130℃,染色时间60min,DEET浓度为4 g/L,浴比1∶20,纤维上染率高达90%以上,DEET具有良好的载体功能和促染效果。
2015年01期 v.38;No.21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程;周静宜;王锐;董振峰;
以共聚醚酯(COPEET)及高收缩聚酯(HSPET)为原料,经熔融复合纺丝,制备了COPEET/HSPET初生纤维,将初生纤维经不同热定型温度处理及2倍拉伸后,制得COPEET/HSPET并列复合纤维;对所纺纤维进行热处理,研究了热定型温度、热处理工艺条件对COPEET/HSPET并列复合纤维结晶结构和热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定型温度在150~180℃时,随着热定型温度升高,COPEET/HSPET复合纤维两组分的热焓差越大,其潜在热收缩性越强;180℃热定型所制得COPEET/HSPET复合纤维经90℃,30 min的热处理,热收缩率最大,达52.65%;热收缩率较大的COPEET/HSPET复合纤维卷曲波幅小、卷曲数多且形态较不规整;沸水处理后复合纤维的结晶度明显增加。
2015年01期 v.38;No.219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柳毅琨;邱志成;金剑;
为开发酸性染料可染改性聚酯(PET)纤维,将不同共聚比例的PET-聚酰胺(PA)共聚物与聚己内酰胺(PA6)以不同共混比例共混纺丝,制备PET-PA/PA6共混纤维,研究了PET-PA/PA6共混物的热性能、可纺性及共混纤维的酸性染料染色性能。结果表明:PET-PA/PA6共混物中,PET-PA与PA6在无定形区是部分相容的;PET-PA/PA6共混物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其中PA嵌段和PA6共混质量分数均为20%(PET-PA-20/PA6-20)的共混纤维的断裂强度2.54 c N/dtex、断裂伸长率31.0%,满足后续加工的要求;PA嵌段和PA6共混质量分数均为10%(PET-PA-10/PA6-10)共混纤维采用酸性染料染色时,染浴p H值应控制在4.5~5.5;升高温度和延长染色时间都能提高PET-PA-10/PA6-10共混纤维的染料上染率;随PET-PA/PA6着共聚物中PA嵌段比例的增加,共混纤维染料上染率迅速增大,PET-PA-20/PA6-20共混纤维在100℃时,酸性染料上染率可达到99.03%。
2015年01期 v.38;No.219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杜菲;周静宜;王锐;王瀚晨;
以混有无机粉体成孔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皮层组分,添加一定量的防蚊剂的聚丙烯(PP)为芯层组分,皮芯质量比为5∶5,通过复合纺丝法纺制PET/PP皮芯复合防蚊纤维;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对纤维进行处理,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不同碱处理条件对PET/PP皮芯复合防蚊纤维减量率的影响;对不同减量率下PET/PP皮芯复合防蚊纤维的表面形态、力学性能及防蚊剂保有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碱液浓度对PET/PP皮芯复合纤维的减量率及皮层PET的成孔影响最为显著;碱处理温度100℃、反应时间60min、碱液质量分数3%,浴比1∶50,减量率达到22.31%,PET/PP皮芯复合纤维的皮层刻蚀程度最大;随着PET/PP皮芯复合纤维减量率的加大,纤维表面孔洞数量、尺寸及密集程度均有所增大,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防蚊剂含量明显降低;在碱处理温度100℃,反应时间30 min,碱液质量分数4%条件下处理得到减量率为16.57%的纤维,在烘箱中40℃条件下放置35 d,防蚊剂平均每天释放率为0.01%,减量率为18%的防蚁纤维针织物、对白纹伊蚊的驱避率为95.92%,具有极强的防蚊效果。
2015年01期 v.38;No.219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池晓智;梁红军;费长书;温作杨;陈铃;李燕;
为改进芳纶Ⅲ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采用1,6-己二异氰酸酯(HDI)对芳纶Ⅲ进行表面接枝改性处理;通过正交实验方法讨论了不同处理条件对芳纶Ⅲ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并对改性前后纤维的表面结构形貌及浸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的接枝改性条件为HDI与催化剂质量比100∶1,反应时间24 h,反应温度20℃;芳纶Ⅲ经表面接枝处理后,纤维表面出现凸棱与凹槽,且接枝了活泼的—NH2基团,纤维与环氧树脂的接触角由处理前的73.6°减小至45.2°,芳纶Ⅲ对树脂的浸润性提高,从而提高其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
2015年01期 v.38;No.219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薛东;刘国;雷建龙;陶春立;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不同生产厂家的聚己内酰胺(PA6)切片在纺丝过程中晶型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生产工艺以及聚合设备不同,不同厂家的PA6切片的晶体结构存在差异;PA6切片以及对应的无油丝中含有α与γ晶型晶体,并且无油丝的衍射峰比PA6切片的衍射峰宽,两者的α晶型的衍射峰之间的间距较小;PA6切片在纺丝高温作用下,存在γ晶型向α晶型转变,α晶型的晶粒小,且结晶不完善,PA6无油丝更易结晶。
2015年01期 v.38;No.219 41-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施颖;朱雪兰;王夕恬;石小丽;朱新生;
采用丙烯酸接枝改性聚丙烯非织造布(PP-g-AA)对阳离子红X-GRL染料进行吸附与解吸,探讨了PP-g-AA对染料的吸附动力学机理、解吸过程和解吸动力学机理,以及基于动态吸附的过滤分离操作,分析了PP-g-AA对染料吸附-解吸再生循环利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初始染料浓度下,PP-g-AA的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s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双指数模型;解吸液的最佳配比为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5%,乙醇与水的体积比3∶7,解吸率随吸附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解吸符合Lagergren's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动态吸附-解吸再生循环10次后,染料的去除率达96%以上,再生循环8次时,PP-g-AA的跨膜压力为37.1 k Pa,水通量最大达38.6 L/(m2·h)。
2015年01期 v.38;No.219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田媛媛;尚小冬;肖程程;郑凡;施巧洪;占海华;
为了改善聚苯硫醚(PPS)纤维的光稳定性能,将苯并三唑与纳米二氧化钛(Ti O2)按一定比例复配与PPS切片进行共混熔融纺丝,制得改性PPS纤维,研究了改性PPS纤维的可纺性及其性能。结果表明:苯并三唑/纳米Ti O2复配物的质量分数大于1.5%时,改性PPS纤维的可纺性变差;当复配物质量分数小于等于1.5%时,改性PPS纤维的表观形貌和可纺性满足工业生产要求;随着苯并三唑/纳米Ti O2的添加量增加,改性PPS纤维的断裂强度有所降低,断裂伸长率和热性能变化不大;当苯并三唑质量分数为1.5%,Ti O2为0时,PPS的结晶速率最大,改性PPS纤维的光稳定性能最好,光照前后的色度变化值为14.02。
2015年01期 v.38;No.219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宋超;
<正>2014年12月16日,由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无锡佳成纤维有限公司承担的"锦纶一步法分纤母丝纺丝设备及工艺技术的开发"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锦纶一步法分纤母丝纺丝设备及工艺技术"属世界首创,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锦纶一步法分纤母丝纺丝设备及工艺技术的开发项目,采用一步法工艺流程(纺丝、冷却、拉伸、定型、卷绕)
2015年01期 v.38;No.219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镇海;
<正>近年来,世界聚乙烯醇的生产能力稳定增长。2005年世界聚乙烯醇的总生产能力为1380kt/a,2013年增长到2133kt/a,聚乙烯醇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表1。2013年,我国聚乙烯醇的生产能力达到1331kt/a,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家。近年来,随着内蒙古蒙维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双欣环保材料有限
2015年01期 v.38;No.219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江镇海;
<正>江苏盛虹集团在连云港设立的江苏虹港石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 500 kt/a PTA项目已完成全部安装工程,这是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PTA工艺建设的生产能力规模最大的PTA装置,80%以上的国产设备也使该装置成为我国国产化率最高的PTA装置,该项目总投资约为50.07
2015年01期 v.38;No.21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宁来;
<正>由四川维尼纶厂(简称川维)负责起草的《聚乙烯醇水溶短纤维》国家标准(GB/T30101—2013)经过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审定,于201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2007年,川维接受了国家标准委员会下达的制定《聚乙烯醇水溶短纤维》国家标准的任务书。2008年川维按期完成了《聚乙烯醇水溶短纤维》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该标准是
2015年01期 v.38;No.21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伯章;
<正>世界上最大的氨纶生产商韩国晓星公司于2015年1月2日表示,计划将在中国广东省的氨纶工厂生产能力扩大超过14%,提高至80 kt/a。继此次扩能后,晓星公司的全球氨纶产能将达到190 kt/a,使该公司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该公司表示,扩大产能是由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对氨纶需求的大幅度提升而决定的。晓
2015年01期 v.38;No.21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祥林;
<正>2014年11月28日,中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召开专题会议,议定在航空航天、风电装备、电力传输、轨道交通、汽车、土木工程等领域建立碳纤维产业化应用的专项工作组。会议报告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设想和建议,交流了如何加强碳纤维上下游产业链合作,解决碳纤
2015年01期 v.38;No.21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伯章;
<正>2014年12月1日,辽阳石化公司建设的200 t/a 1,4-环己烷二甲醇(CHDM)试验装置已完成全部工业试验任务,制备出纯度99.8%的CHDM合格产品,为完善万吨级CHDM工艺包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试验数据。此举对促进聚酯产业向高端和差别化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01期 v.38;No.21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钱伯章;
<正>2014年11月初,由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华东分公司推动、仪征化纤开发生产的新型环保无锑水刺短纤完成试制,在经过用户试用评估后,用户已正式下达首批产品订单。但目前水刺短纤在生产过程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锑,对健康和环保不利,不符合出口要求;而且从环保和健康角度看,水刺终端产品多与身体直接接触,不含重金属将是发展方向。由于直纺线暂不具备生产条件,可先在间接纺生产线试生产,待用户试用评估确认后再向直
2015年01期 v.38;No.219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祥林;
<正>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东丽旗下从事碳纤维加工业务的子公司,其于日本的工厂扩建完成,日本东丽在国内的碳纤维产品生产能力将由此提高1倍。东丽Carbon Magic将总公司工厂定位为使用碳纤维零部件的设计、试生产以及少量生产的基地。美国波音公司使用该公司的碳纤维用于飞机制造等。丰田汽车12月起销售的燃料
2015年01期 v.38;No.219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宁来;
<正>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2014年12月12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各方同意共同出资设立一家新公司中纺新乡绿色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Lyocell纤维高技术项目。Lyocell纤维是以棉短绒、树木、竹子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通过干喷湿纺制成,兼具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诸多优异性能,且生产过程绿色环保的纤维素纤维。该项目
2015年01期 v.38;No.219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德诚;
<正>大宗碳纤维制造厂家赫氏(Hexcel Corporation),将计划在法国的Roussillon投资2.5亿美元,新建碳纤维原丝和碳纤维生产装置。新装置是赫氏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全球供应链,以满足航空客户对碳纤维复合材料不断增长的需求。
2015年01期 v.38;No.219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伯章;
<正>2002—2013年,我国聚酯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3%,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酯生产国。截至2013年底,我国聚酯生产能力已达42 000kt/a,较2012年增长11.4%;产量约为32 000 kt,较2012年增加6.7%,装置平均开工率约为76.2%。目前我国的聚酯生产企业近百家,其中生产能力超过1 000 kt/a的企业有10家,2013年我国PET主要生产企业情况见表1。
2015年01期 v.38;No.219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钱伯章;
<正>我国丙烯腈的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最初依靠国内开发的技术,发展较为缓慢。随着对英国石油(BP)公司丙烯腈生产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吸收和创新,促进了我国丙烯腈工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我国丙烯腈的生产能力仅为487 kt/a,到2005年我国丙烯腈总产能超过1 100 kt/a,产量达到931 kt,但是由于丙烯腈副产氢氰酸的环保问题,近几年我国新增产能较少。到
2015年01期 v.38;No.219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宁来;
<正>2014年11月22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旗下碳纤维公司完成的PAN基碳纤维用原丝蒸汽牵伸炉、PAN基碳纤维聚合脱单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两项目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被认定分别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PAN基碳纤维用原丝蒸汽牵伸炉采用新型迷宫密封原理和高同心精度密封组件,使碳纤维原丝的质量和收率显著提高;PAN基碳纤维聚合脱单废水资源化
2015年01期 v.38;No.219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立新;于世勤;
通过反平衡法计算废碱焚烧炉热效率、产汽量及可变成本,建立了废碱焚烧运行成本模型,并计算分析了可变成本与燃料类型、组成、投碱量、尾气含氧量等因素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燃料中干气比例提高,可变成本下降;仅使用辅助燃料渣油时,随着渣油量增加,可变成本不断增加,并出现加速拐点,急速增加;仅使用干气作辅助燃料时,随着干气量增加,投碱量减少,可变成本不断降低,并出现加速拐点,急速下降;随着尾气含氧量增加,锅炉的燃烧效率不断下降,可变成本不断增高;针对干气充足、干气不充足以及全部使用燃料油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运行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指导生产,经济效益明显。
2015年01期 v.38;No.219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涛;
热媒系统是聚酯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化聚酯装置设计初期的全液相热媒加热系统能耗相对较大,总体效率较低。随着聚酯装置中气相热媒系统替代液相热媒系统和一次热媒直接加热第一酯化反应器盘管技术的使用,减少热媒循环泵,降低了运行电耗。详细介绍了二次液相热媒系统和气相热媒系统的工作流程,并分析了各自的设计要点;指出聚酯装置中热媒循环系统的设计应当从流程、控制、布置等方面来完善,严格控制聚酯熔体温度,以保证聚酯装置及纺丝装置的正常运行。
2015年01期 v.38;No.219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寇艳兰;张影;
分析了200 kt/a聚酯装置酯化蒸气处理系统及装置区用热需求现状,提出酯化蒸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改造措施,实现酯化蒸气余热的有效利用。结果表明:在原有酯化蒸气冷却系统基础上,增设1台余热回收冷凝器,可有效利用酯化蒸气携带的热能,冬季用于取暖水升温(70~80℃),夏季用于溴冷机冷剂水升温(85~90℃);在回收系统投用过程中,出现装置工艺水质量不稳定时,可通过工艺水排出改造,工艺塔及汽提塔工艺优化,控制工艺水中乙二醇质量分数低于0.12%,COD低于2 800 mg/L;酯化蒸气余热回收系统投用后,有效节约新鲜蒸气的消耗,经济效益显著。
2015年01期 v.38;No.219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